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到超75%,铜鼓县废弃矿山的“重生”之路

2025-08-05 06:25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大暑时节,日头正烈。在铜鼓县带溪乡,记者站在开采高岭土留下的露天矿坑旧址前,只见远处裸露的岩壁上,还能看到曾经开采的痕迹。可喜的是,这些岩壁正在逐步修复植绿。

  “修复前,山上光秃秃的,一点绿色都看不到。”带溪乡种粮大户张新文带着记者参观他承包的菜地和大棚时,回忆起矿山过去的模样,感慨万千,“遇到下雨,泥沙就顺着山坡冲下来,严重的时候,坡下房屋外淤积的泥沙能有20多厘米厚。而且矿坑常年积水,深不见底,我们都担心小孩会不小心掉进去。”

  依托丰富的高岭土等矿产资源,铜鼓县带溪乡和大塅镇曾把采矿业视为经济支柱。直到2019年,随着政策调整,两个乡镇的两处矿山被关停。

  粗放式开采留下的是难以愈合的生态创伤。据铜鼓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两处矿山近200亩地表植被严重毁坏,裸露的山体上形成了数个积水废弃矿坑。矿区里,水土曾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平均每年被冲走的土壤超120吨。边坡松散的岩层存在失稳垮塌的可能性,地表下被掏空的岩层暗藏塌陷风险,积水矿坑也成为当地村民的安全隐患。

  生态修复工作始于2020年。铜鼓县采取协同治理的模式,把县乡村三级力量充分整合起来。工作人员开启“地毯式”踏勘模式,走遍了矿山每个角落。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选定“土地整治+生态覆绿”的修复路径,并编制出修复方案。同时,根据“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耕则耕”原则,一方面实施边坡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把土地平整好,让它们重新具备生产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准施策,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铜鼓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叶海峰说。

  在这场为矿山“疗伤”的修复工程中,铜鼓县在地质灾害防治、土地复垦、植被重建和水利配套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修复工程累计修复面积达346亩,清理危岩体1300立方米,复垦宜耕土地226亩,构建平均厚度超50厘米的肥沃耕作层,配套建设田间及生产道路6.5公里,铺设灌溉管道1500多米……

  经过3年的修复,废弃矿山的植被和土壤逐渐“恢复元气”,有了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如今,矿区的植被覆盖率从之前的不足10%提升至75%以上,水土流失率从53%大幅降至8%以下,新增绿地面积232亩,人们记忆中生机勃发的景象重新呈现。值得一提的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里新增耕地面积113.91亩,其中水田21.82亩,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带来了农业生产的活力。

  “修复后,浒口村的山林覆盖率更高了,还多出了不少耕地。村里因地制宜组织种植,水田每年能种两季水稻和一季油菜,收成还不错。”大塅镇党委书记江海飞介绍。

  2023年,张新文在带溪乡租下32亩废弃矿山修复后的土地,合同期是10年。如今,地里的辣椒、豆角等蔬菜已经是一片丰收景象。

  此外,铜鼓县在修复后的适宜区域规模化种植油茶、黄精等经济林约一万株,进入丰产期后预计年产值可超20万元,从而有效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兆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