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 浸润赣鄱|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镇”,沿背村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底色

2025-08-05 06:01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原标题:

家园美了 腰包鼓了 风气好了

——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以精神文明建设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底色

  盛夏时节,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生机盎然:将军水渠畔绿荫如盖,村道洁净如洗,民宿院落里欢笑声交织成歌。74岁的村民谢志飞坐在村祠堂石凳上,对着眼前的景象笑意盈盈:“从前电线缠成蜘蛛网,雨天一脚泥,年轻人往外跑;如今路平灯亮,大家都愿意回村发展——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这个曾顶着“贫困村、经济空壳村、党组织涣散村”三顶帽子的山村,如今接连被评为“江西省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村镇”,而这一切都源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春风化雨。

  从“脏乱差”到“风景线”

  沿背村藏于莲花县群山之中,是当地有名的大村,曾经村居环境一言难尽。老党员欧阳金娇至今记得,10年前的村子,牛栏猪圈散落在房前屋后,污水顺着土路漫成沟,空中电线缠成网,外村亲戚来串门,车都不愿往村里开。

  转折始于2015年村“两委”换届。新班子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环境痼疾。村党总支书记苏根林带头拆了自家的老房子和杂物棚,党员们紧随其后。“有村民拆牛栏时偷偷抹泪,可看着村里一天天清爽起来,后来还主动帮忙做邻居的思想工作。”苏根林回忆。

  两年攻坚,村里的牛栏猪圈全部被拆除。紧接着,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绿化带里新栽的苗木抽出新枝。为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整洁,沿背村筑起了“三道防线”:保洁员清晨清扫,91户脱贫户负责自家周边50米“责任区”,党员干部分片督查兜底。

  2022年起,“三线下地”“白改黑”等工程让村居环境再度升级。“路面平了,小孩骑车不摔跤;电线埋了,抬头就是蓝天白云。”村民谢坤对这些变化赞不绝口。如今的沿背村,道宽树绿,屋舍错落,河道清澈。“现在城里亲戚来了,都夸咱们村干净漂亮,是道风景线。”欧阳金娇满脸自豪。

  从“往外跑”到“往回奔”

  环境焕新后,如何让日子富裕起来?沿背村把目光投向了沉睡的红色资源。

  2016年,沿背村深挖红色底蕴,在萍乡市委组织部的帮扶下建起全国党员培训基地,后发展为甘祖昌干部学院,吸引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前来学习。红色培训像一粒种子,催生出民宿、演出等一连串产业。

  “以前在深圳打工,一年攒不下多少钱。”村民刘栢文如今是村里三号民宿的老板,提起现在的日子他眼中闪出光芒,“旺季一个月能挣上万元,还能照顾小孩。”为了让民宿产业走得更稳,沿背村成立红沿农业专业合作社,统一分配客源。“现在比的不是价钱,是卫生干净不干净、红色故事讲得生动不生动。”刘栢文说,如今,大家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民宿产业也越做越红火。

  红火的产业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1万多元,跃升至2024年的234万元。更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刘栢文一样回到村里,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从“老规矩”到“新风尚”

  “以前村里有事,要么生闷气,要么吵翻天。”村民甘磊林的话,道出曾经的乡风难题。如今的沿背村,有事就去议事坪成了新风尚。大家围坐一起,敞开天窗说亮话,道理越辩越明,心气越聊越顺。

  2024年,沿背村联合周边5个红色名村成立“大沿背”片区联合理事会,16名有威望的“五老”人员成了村民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当年,理事会开了43场议事会,梳理出71条村民需求,目前已落地解决63条,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更让老人们暖心的是,村里推行党建+居家养老服务“1234”工作法。“每天花5块钱,两顿热乎饭就能送到家里。”困难老人甘来昔感动地说。

  夕阳西下,沿背村文化广场上,孩子们的嬉笑声、民宿里的谈笑声、老人们的聊天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田园交响曲。从环境整洁到日子红火,从人心凝聚到乡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春风,不仅吹美了沿背村的环境,更吹暖了村民们的心窝。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玥 陈记昌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