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帕米尔高原的芦笋,江西援疆最攒劲的“富民菜”
帕米尔高原的风,最近带着一股清甜味。
据《江西日报》8月2日报道,盛夏7月,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200个蔬菜大棚鳞次栉比,一株株芦笋破土而出,绿意盎然。这株小小的绿色蔬菜,正跨越万里山河,将革命老区江西兴国与位于西部边陲的高原小城新疆阿克陶紧密相连,成为两地百姓共同的“振兴菜”“富民苗”。
▲村民一大早到大棚里采摘芦笋
一株“富民苗”,串起东西部协作的“共富链”。
啥叫“攒劲”?就是能让好日子看得见、摸得着。江西兴国与新疆阿克陶,一个在赣南红土地,一个在西部高原,看似天南地北,却因一株芦笋紧紧相连。2019年,兴国县引进芦笋产业,短短几年,种植规模突破7000亩,成为南方最大的芦笋种植县之一。2024年,江西援疆干部带着“兴国1号”“兴国2号”等12个优质品种,在阿克陶建起首个示范基地。没想到,这里的沙质土壤、充足光照,竟让芦笋长得比原产地更壮实,糖分更高、口感更脆。这哪里是简单的农业移植?分明是“授人以渔”的精准帮扶!江西不仅送种子,更送技术、送模式:32名农技专家与阿克陶县当地干部“师徒结对”,手把手教种植;龙头企业带着“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成熟模式落地,让村民既能拿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务工赚工资。加马铁热克乡的村民阿依古丽算了一笔账:以前种玉米,辛苦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基地务工,日薪120元,加上土地流转,收入翻了几番。
▲芦笋基地里,农业技术员正在分析芦笋生长情况
从“输血”到“造血”,彰显产业援疆的“江西智慧”。
援疆不是“撒胡椒面”,关键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芦笋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0年,亩产1500公斤,深加工后附加值更高。阿克陶县趁热打铁,规划明年扩种至1万亩,同步建设冷链物流和深加工厂,让芦笋从“地头鲜”变成“网红货”——秸秆加工成高蛋白饲料,嫩茎制成罐头、冻干食品,电商直播团队已摩拳擦掌,准备把“慕士塔格峰下的绿色黄金”卖向全国。这种全产业链思维,正是江西援疆的独到之处。过去,一些地方产业帮扶容易陷入“种了卖不掉、卖了不赚钱”的困境。而江西的解法是:既管种,更管卖;既顾当下增收,更谋长远发展。
“富民苗”背后,是“赣疆一家亲”的深情。
黄向荣,这位从江西兴国来的援疆干部,说起“兴国1号”在高原的长势,眼睛亮得像星星:“糖分高、口感好,指标比内地还好!”这哪里是在说芦笋?分明是在说咱老百姓的钱袋子,正跟着这绿油油的苗儿一起鼓起来。在他的手机里,存着一张对比图:一边是赣南老区的芦笋大棚,一边是阿克陶的戈壁绿洲。他说:“芦笋这东西,妙就妙在能扎下根、传下去。”从江西到帕米尔高原,从红土地到戈壁滩,一株小小的芦笋,承载的何止是经济价值?它连着江西援疆人“既要留下技术,更要留下感情;既要产业兴旺,更要民心相通”的初心,更诠释着“赣疆一家亲”的深情。
帕米尔高原的风,吹动着芦笋的嫩叶。这声音里,有江西援疆干部的脚步,有新疆老乡的笑声,更有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动人乐章。
啥叫“攒劲”?答案就在“安家”帕米尔高原的江西芦笋里——一株菜,连两地,富百姓,聚民心。这帕米尔高原上的绿意,正说着一个最实在的理: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展望未来,当更多这样的产业在边疆开花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必将更加牢固,共同富裕的画卷必将更加壮美。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