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讲抗战往事|“那时候,能活着相见就是最大的幸福”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梁振堂、周亚婧报道:今年是史素华入党80周年。夏日阳光透过纱窗,在简朴的客厅里洒下温暖的光影,这位已满99周岁的老人坐在藤椅上,向记者讲述了她的故事。
“1945年6月6日,我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史素华的声音有些颤抖,却字字清晰,岁月带走了许多记忆,但这个日子永远刻在她心底,“当时,组织上要发展4名新党员,但为了安全,我们分散在不同的地点秘密入党。”
史素华描述着那个简陋的农家小屋:夜里,厚重的窗帘将窗户遮得严严实实,一盏油灯燃起了黑暗中的光亮。“从入党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老人眼中神采奕奕,“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为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
回望一生,史素华说,她始终沐浴着党的恩泽。这份信仰如同永不熄灭的明灯,指引着她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
1926年6月,史素华出生在河北滦南县的一个小村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实施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我的父亲被日军活活打死,母亲又因病毒攻击,不到半天就去世了。”史素华亲眼看见家人和乡亲惨遭屠戮,悲苦万分。
后来,史素华毅然参加妇救会,并在刚满十八岁时,担任起妇救会主任的重任。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部队,不辞辛劳在各村奔走,动员组织妇女群众白天为部队运送、照顾伤病员,晚上为前线战士们缝衣做鞋。1945年6月,她参加八路军,同年光荣入党,此后离开家乡,跟随大部队辗转南北,先后在部队被服厂、医院等部门工作。
“很多人都以为打仗就是前线冲锋陷阵,其实后勤保障同样至关重要。”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史素华虽未亲临前线,却在每一个后勤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1946年11月23日,经人介绍,史素华与同在部队的贺珍成婚。结婚后第二天,国民党进攻解放区,贺珍便匆匆返回部队。在丈夫转业之前,两人聚少离多,但史素华从未抱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
“我是河北人,他是江西人,我们口音和生活习惯都不相同,但从未吵过架。”史素华老人轻轻摩挲着全家福照片,嘴角泛起温柔的笑意,“那时候,能活着相见就是最大的幸福,哪还舍得吵架!”
1959年,史素华与丈夫贺珍一起转业回到江西,在这片红土地上扎下了根,一待就是六十余载。“我们有3个儿子、1个女儿,都当了兵。”老人说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客厅的老式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军功章和荣誉证书。
二老常常给孩子们讲述革命故事。那些硝烟弥漫的往事,那些感人至深的事迹,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报效祖国的种子。“我父母这代人,把最深的感情献给了革命事业。他们交代我,每到一个地方,一定要去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小儿子贺军说,“我的名字,就来自‘建军’的‘军’。我们兄妹几个从小就立志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
如今,史素华依然保持着革命年代养成的朴素习惯。每天清晨,她都要到院子里的小菜园忙活一阵,青翠的黄瓜、溜圆的南瓜、饱满的柠檬,在阳光下生机勃勃。有时,袜子穿破了,她会自己动手缝补,穿针引线动作熟练,补好的袜子接口平整,一个线头都不露。午后,老人喜欢在院子周围慢慢散步,然后回来在电脑上玩玩纸牌游戏。
“现在的生活多好啊。”史素华看着窗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越是过上好日子,越是不能忘了来时路。我常常告诉孩子,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你们也要继续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