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需要被反复讲述
最近,电影《731》官宣定档9月18日这一特殊日子,那段烙印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痛将被搬上银幕。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继《南京照相馆》热映后,《东极岛》《山河为证》等多部历史题材影片也将陆续上映。
在重大革命历史节点推出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本是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然而,也有一些不解的声音:“之前不是拍过同样的故事吗”“看多了,都快看腻了”“同一段历史有必要反复拍吗”。
不禁要问,历史故事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为何需要被不断重温?反复讲述的深意何在?
一、历史的“伤疤”不敢遗忘
中国近代史不仅见证了无数次的磨难与抗争,更承载了中华民族在深重苦难中顽强奋起的坚韧与不屈精神。上学时捧着课本,听老师娓娓道来,曾是很多人了解那段过往的主要途径。“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那一页页沉重的文字,记录着民族的血泪与抗争,很多记忆让我们痛苦,也让我们时刻警醒、自立自强。
关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屠城血证》《南京1937》《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多部影片向大众一再讲述。为什么还要拍摄《南京照相馆》?在历史长河中,80多年转眼即逝,许多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早已不在人世,但“南京大屠杀”绝不能消逝在记忆深处,也不能仅停留于书中的一个概念,历史的“伤疤”必须铭记于心。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就是将一串串数字、一段段史实,转化为具象的细节、鲜活的画面,通过一次次的演绎、一次次的回望,让后人记住那些惨痛的教训,让历史的“警世恒言”在心中回响。
二、捍卫历史真相的接力不能停
敬畏历史,就要还原真实的历史。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历史为世人所知,《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等一批影视作品就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若不积极还原历史、捍卫真相,历史就会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滑向历史虚无主义。日本在二战中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毋庸置疑。但时至今日,日本右翼势力仍企图淡化、歪曲、抹杀这段历史真相。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种种行径不但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也误导日本年轻人对历史的认知。近年来我国推出了多部类似题材的影视作品,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表现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和关注度的作品还不够多。
真实自有撼人心魄的力量,每一次基于史实的创作,都是对历史真相的一次有力重申、捍卫和传播。作家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一书中写道:“除非有人促使世界记住这段历史,否则悲剧随时可能重演。”从这个意义上讲,相关题材影视作品不仅是文化产品,还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将历史真相扎根于人心,让那些颠倒黑白的歪理邪说不攻自破。
三、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是一种责任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彼时身处黑暗中的中国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向光明的大道。其间蕴藏了太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鲁迅曾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的未来”。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是文艺创作者的一种责任。
电影《上甘岭》《长津湖》《志愿军:雄兵出击》《志愿军:存亡之战》,再现了上甘岭战役、长津湖战役、松骨峰阻击战和铁原阻击战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战役。这些影片从不同视角刻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勇猛顽强的斗志和机动灵活的战术,展现了以“钢少气多”战胜“钢多气少”的精神内核。同一个历史事件,通过不同的讲述方式和不同的剖面呈现,让我们得以拉开时空的帷幕,以更全面的视角回望历史、铭记历史。
随着时代发展,不同的创作者基于不同的体验和条件,对同一段历史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关注视角和表现手法。从宏大的叙事架构到个体的命运轨迹,从英雄人物的塑造到群像人物的刻画,影视作品不断与时俱进,并以历史映照现实,从而丰富和深化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
四、对历史的追问,也是对人性的叩问
经常有人感慨,“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因为历史不仅是事件的记录,更是人性的映射。尤其在战争、自然灾害等引发的社会剧变中,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总是被放大,接受来自各方的考验。
《南京照相馆》中,无论是邮差阿昌、戏曲演员林毓秀,还是警察宋存义、日语翻译王广海,在危机来临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求生与保命;而在目睹无数同胞被日本人残忍虐杀后,这些小人物逐渐觉醒。正是在这种“小我”与“大我”的撕扯间,我们才深深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真实触感。《里斯本丸沉没》里,日军为嫁祸美军而对战俘见死不救,中国渔民为营救战俘倾尽所有,同样令观众唏嘘动容。
历史深处,总能听见人性的回响。借助影视作品“重返”历史现场,既是与先辈对话,也是与自我对话。如果我们置身于彼时彼刻,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在对人性的不断挖掘与思考中,观众的人生体验将得以丰富和延展,个人思想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五、重温历史也是映照现在、昭示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属于所有中国人的共同记忆。通过影视作品重温过去,回顾先辈们走过的来时路,能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清醒地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从历史中淬炼出的伟大精神,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弘扬,融入血脉。
比如,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从风雨中一路踩着泥泞跑来的青年毛泽东瞬间点亮画面;李大钊在护送陈独秀逃离北京时,遥望祖国大地,热切讨论建立政党的想法;陈延年、陈乔年奔赴刑场回眸一笑时的从容与坚定,都让人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温热的历史心跳。历史与当下呼应,给予观众深深震撼。
思绪拉回到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要铭记历史,越要看到其现实意义,思考应该怎样走好脚下的路,以及如何更好地到达更远的远方。无论是科技自立自强打破美国技术封锁,还是“对等关税”中的博弈,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斗争中,我们依然需要汲取历史智慧,坚定信念、灵活应对、以史为鉴,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保持定力。
我们不但要一遍又一遍地讲述历史,更要讲好历史,让共同而悠久的历史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开辟通往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