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在行动|新能源装机首达50%!江西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2025-08-07 05:52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原标题:

破立之间 绿潮奔涌

——江西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全省建成锂电碳足迹数据库,覆盖90家企业全链条数据;确定32个重点生态功能县(市)严格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十四五”前四年累计降幅达16.4%……推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江西,绿意盎然、绿潮奔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深化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绿色交通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关键领域,持续完善要素供给体系,向制度性障碍精准发力,着力打通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堵点、卡点、痛点,为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奋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新型能源体系构建迈向新阶段

  “今年夏天,我们跨省受入电力最大达769.6万千瓦,有效优化了电力资源配置。”迎峰度夏期间,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小锐指着跨省输电曲线向记者介绍,我省充分发挥大电网互联互济优化资源配置效能,积极争取高峰时段跨省跨区外购电资源,保障了全省电力可靠供应特别是企业的稳定生产。

  电力的高效供应,源于我省有关新型能源体系体制机制的加速构建。

  围绕创新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体制机制重点任务,我省印发了《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要不断完善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机制,并通过减免独立储能输配费用、完善峰谷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特别是午间低谷与晚高峰尖峰时段价差,提升储能参与“两充两放”的经济性,激发储能市场活力。

  我省用能正在变“绿”。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3581.4万千瓦,较去年7月新增544万千瓦,占全口径装机比重提升3个百分点、首次达到50%。

  随着新型能源体系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在鹰潭高新区双碳公共服务平台指挥中心,大屏上137个闪烁的光点正实时捕捉着江西鑫铂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能耗数据。该公司能源总监杨振华介绍,在平台帮助下,公司累计降低综合能耗超800吨标准煤,减碳量近3500吨,节约用能成本超450万元。

  制造业逐“绿”而行成潮流

  抢抓“两新”政策机遇,去年8月以来,全省73个循环利用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涵盖赣州动力电池回收、宜春稀贵金属再生等关键领域。尤其亮眼的是,我省符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再生利用规范条件的企业达11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生动局面的背后,是鲜明的政策导向和务实的改革举措。我省紧扣“1269”行动计划,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堵点问题,打出政策组合拳。省级层面出台《江西省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就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制造业绿色融合新业态等提出具体谋划部署。

  各地积极响应,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破题开路,制定出台系列落实政策。九江市制定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吉安市推出“老树发新枝”专项政策,形成上下贯通的绿色制造业政策体系。

  不仅强化正向引导,更注重用“硬杠杠”倒逼转型。目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构建双重评价机制,宏观层面建立区域制造业绿色发展指数,微观层面实施绿色工厂分级管理,倒逼企业转型。

  逐“绿”而行,成为大势所趋。数据显示,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十四五”前四年累计降幅达16.4%,今年上半年再降6.9%。

  改革赋能绿色交通驶入快车道

  新能源汽车增加迅速,但配套充电设施不足,尤其是货运等领域“充电难、充电慢”问题突出,制约了交通领域绿色转型。

  直面矛盾,拿出对策,充电难题得到缓解。

  “高峰期我们调度移动充电车引流,配合‘e路畅通’小程序还能实时查询桩位。”江西交投生态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飞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停车位增至2354个,占小客车停车位比例超过10%。

  畅通筋络,降本增效,交通运输效能更高。

  对进出我省港口码头、铁路场站、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的集装箱运输车,视情给予通行费免费、五折、九折优惠;出台集疏港公路省级补助政策,开工九江红光港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推广重大项目“永临结合”、路面材料循环再生利用……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推动我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更大实效。今年上半年,全省完成水路货运量0.93亿吨,同比增长10.23%;完成港口吞吐量1.46亿吨,同比增长10.6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4.78万标箱,同比增长9.75%。

  绿色低碳出行,成为市民的日常。今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及更新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含巡游车和网约车)数量,占新增及更新总量的95%以上。

  九江公交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司机黎新长告诉记者,新添置的氢能源车续航里程有保障,不仅能够降碳,驾驶途中也更安静。

  盘活生态资源促进“两山”转化

  好的生态,价值几何?两个案例提供了答案: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将古宅、水系等生态资源打包估值,成功获贷8000万元;上犹县在笔架山实施“两山”实践生态产业示范园项目,成功获得单笔VEP质押贷款2亿元。

  为解决生态产品“难抵押”问题,我省在全国首创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将林下经济、碳汇开发等预期收益纳入登记范围。目前,全省88个县(市、区)为2154户经营主体发放证书,引导12.01亿元金融活水“流”入山林。

  随着改革的深入,更多沉睡的资源正在被激活。

  自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以来,我省创新提出“资产包”配置理念,在全国率先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模式,形成了九江市“跨区域+多权能”、抚州市“跨层级+多资源”、萍乡市“跨权益+多资源”、赣州市“跨权属+多资源”、鹰潭市“跨形态+多资源”等特色供应模式。去年7月以来,全省累计完成组合供应19单,总成交金额达83.6亿元。

  省发展改革委将“生态资源储蓄运营‘省市两级平台架构、省市县三级业务协同’运营模式”纳入年度改革经验推广项目,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依托鄱阳湖生态优势和候鸟越冬景观,永修县吴城镇做好“护鸟”文章,发展“观鸟经济”,建起40余家农家乐,带动千余户农户增收。去年,吴城镇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突破15万元,相关做法入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案例。

  “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体制机制突破,正将江西的生态‘高颜值’转化为发展‘高质量’,全面绿色转型动能更加有力。”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兵表示,下一步,我省还将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推动一些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不断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厚植绿色发展的底色底蕴。

  汪星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耀文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