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挑刺”北大录取通知书,并非小题大做
一张北大录取通知书,竟引来万千目光的“咬文嚼字”。近日,有网友发帖指出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中两处表述存在语句问题,北京大学回应称将接受网友建议并反馈相关部门,后续将研究改进。
看似咬文嚼字的细枝末节,实则叩问着一个深层命题:当“最高学府”遇上“文字表达”,该以怎样的标准立示范、传文脉?看似小题大做,实则大有深意。

文以载道,细微处见真章。古人落笔时的敬畏之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更显珍贵。录取通知书作为大学递给新生的第一张名片,每个字都该经得起推敲。“录取你入专业学习”与“准时于某日报到”,诚如专家所言并非病句,却如璞玉微瑕——动词堆叠稍显啰唆,“准时”位置亦欠熨帖,读来确有滞涩之感。这些或许够不上语法硬伤,但在追求“信达雅”的公文中,正如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所言,“确有改进空间”。须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字不苟,正是文化尊严最朴素的守护。西南联大时期,梅贻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告诫师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今的大学,不仅要有“大师”“大楼”,更要有“大文”——既指学术文章,也含文书文风。
大学之大,在于大担当。网友的较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对精神高地的深情守望。当人们用放大镜审视大学通知书上的每一个字词时,实际上是在丈量一所大学的精神海拔。面对质疑,北大工作人员那句“感谢建议,及时反映”展现了应有气度。这种从善如流、及时回应、虚心纳谏的姿态,展现的正是名校应有的气度,比文字本身更值得肯定。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北大这种气度让人想起老校长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胸襟。
这次的通知书事件,恰是这种精神的现代回响——大学不仅要以学术立身,更要以文化立范;不仅要在实验室里追求精确,更要在字里行间体现严谨。反观现实,有些单位面对文字疏漏要么文过饰非,要么以瑕不掩瑜搪塞。对比之下,北大的开放姿态更显可贵——真正的自信,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敢于正视、及时修正。
此次风波中,有网友调侃“这是北大给新生上的第一堂语文课”。其实,社会对名校的期待从未改变:既希望它们培养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科技尖兵,也期待它们成为守护文化根脉的精神灯塔。一张录取通知书的文字之争,留给我们的思考不应停止:当AI写作日益普及,当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我们更要坚守“一字不苟”的文风。
(邓随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