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新建区:“一带四化”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记者张念昭、张晓琪 见习记者邓一涵 通讯员陈兴盛、夏茶根报道:走进新建区长堎街道80中心社区,修旧如旧的80年代建筑风貌留住居民独特的记忆和城市烟火气;儿童友好社区里传来阵阵欢笑声;"健康小屋"前,居民们有序排队等候义诊……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谁能想到,两年前这里还是设施陈旧、管理缺失的老旧小区群?
破茧:从"老旧杂乱"到"网红社区"的蜕变
80中心社区由周边8个老旧开放式小区整合而成,常住人口4.6万人。由于建筑年代久远,这里曾面临人口密集、基础设施老化、居民需求多样、社区力量有限等典型的老旧小区通病。
"最头疼的是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满天飞,孩子们都没有安全的活动空间。"在社区住了20年的李阿姨回忆道。转机出现在2024年,社区创新推出"一带四化"治理模式,以党组织为核心纽带,通过多元化链接资源、精准化对接供需、常态化开展服务、精细化推进治理,让老社区焕发新生。
多元链接:专业资源激活社区新动能
走进儿童友好社区,765名流动儿童的个人档案整齐陈列。这个由专业社会组织带资150万元建设的项目,配备了儿童剧场、母婴室等专业空间,正在开展儿童话剧工坊活动。
"我们通过精准摸排需求,引入11支专业志愿服务组织。"中心社区党委副书记蔡珊珊介绍,该项目不仅节省了政府开支,更通过"公益+商业"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隔壁的"巷·铺子",茶咖、古筝培训等业态的经营者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形成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还与4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组建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库。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定期派学生志愿者前来服务,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服务网络。
精准对接:"四单"机制解民生难题
"多亏了'状元课堂',孩子学习进步很大!"居民李女士提到的这个项目,源自一次"开门纳谏"活动。社区通过"点单、派单、接单、评单"机制,将居民需求精准对接给凤凰山社区的“状元课堂”,引进这个备受欢迎的课外辅导品牌。
在就业帮扶方面,"共富工坊"探索出"技能培训+灵活就业"模式。通过引入KittyGEM美妆企业资源,为宝妈群体提供免费美甲培训,采用来料加工方式帮助实现月均增收2000元。社区还挖掘出像罗姐这样的手工能人,带领居民制作发夹等手工艺品,成本2元的产品在景区能卖到15元。
"文明江西"APP的线上对接渠道让服务更便捷。居民王大爷通过手机"点单",第二天就有志愿者上门维修水管。"就像'滴滴打车'一样方便!"他笑着说。
常态服务:品牌项目温暖千家万户
每周四上午,"健康小屋"前总是排起长队。由"中国好人"杨辉利护士带领的522人医护团队,已在这里开展义诊240余场。72岁的老中医熊贵乐定期坐诊,他的中药方子特别受老年居民欢迎。
在"老书记工作室",退休老党员黄凤员正带领银龄志愿者开展网格巡查。这支获评全国先进的队伍,通过"巡、传、调、议"四字工作法,累计调解纠纷150余起。"我们虽然退休了,但服务群众的心永远年轻。"黄凤员说。
社区还培育或引进了"美莲润心""青英归巢"等特色品牌。暑假期间,2名"青英归巢"志愿者驻点服务,高校学生定期开展便民活动,实现志愿服务"四季不降温"。
精细治理:小项目改善大民生
"整治蜘蛛网"项目让居民拍手称快。中心社区联合移动、电信等四大运营商,组织70余名志愿者,为68个单元完成线路改造。"以前电线像蜘蛛网,现在整齐又安全!"居民张阿姨指着改造前后的对比图赞不绝口。
在"共享客厅",党员志愿者正在整理"心愿箱"里的微心愿。"想要一个新书包""希望有人陪看病"……这些200元以下的小心愿,已帮助300余名困难群众圆梦。社区还通过"推门、敲门、上门"三大行动,为538位低保群众、932名高龄老人建立服务档案,实现精准帮扶。
蝶变:志愿服务带来的乘法效应
漫步在80年代风格的街巷中,记者发现这里的志愿服务已形成生态链:大学生志愿者在"巷学堂"辅导功课;商家在"巷铺子"提供公益折扣;退休老书记带领巡查队维护秩序……
据统计,社区现有89支志愿服务队,包括637名在职党员。2024年以来共解决居民需求840个,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居民满意度达96%。"80中心社区"已成为当地基层治理的"网红打卡点"。
"从‘儿童友好社区’到‘健康小屋’,从‘共富工坊’到‘老书记工作室’,80中心社区用实践证明,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面子’新,更要‘里子’暖。"新建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钟岩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一带四化"模式,真正实现"阵地共建、多方共治、资源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让更多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