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假院士”缘何游走多年才“现形”
近日,一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质疑。
据报道,阮少平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旗号,已在教育界游走多年,不少中小学“中招”。近年来,其曾在多省区公开露面,至今年7月仍有活动。2024年9月,阮少平还曾受聘为广东一所小学的课程导师。但是,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8月5日,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查个院士身份,动动手指的事,为什么几年下来都没有人较真?涉事小学称“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是以朋友的身份来学校的,不是学校专门邀请的;某地中医院官网白纸黑字宣扬“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调研指导”,这些单位连基本核查都做不到,暴露的是工作态度的敷衍。更可怕的是,这种敷衍背后藏着对“唯头衔论”的认可——学校要“院士”撑门面,医院要“权威”背书。骗子恰恰捏准了这种虚荣心,用伪造的头衔换真金白银的利益。

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因此,公众对“院士”二字天然抱有极高的信任。阮少平之流敢伪造顶级学术头衔,靠的是一些人对权威的盲目迷信。大众默认“院士无人敢假冒”,单位默认“朋友介绍可信”,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信任,反而成了骗子最趁手的工具。更讽刺的是,当假院士频繁露面、被媒体报道后,反而成了“活广告”,形成“越假越真”的恶性循环。
这出闹剧,伤的是学术公信力,毁的是社会诚信。真正的院士,是几十年如一日钻研的学者;而假院士,不过是把“头衔”当生意的江湖骗子。学校用假院士装点门面,医院靠假权威提升口碑,本质上是对真正人才的侮辱,更是对公众信任的透支。
破局之道,得从“去头衔化”开始。单位邀请专家,该把“查证身份”当第一道门槛,而不是看“朋友面子”;社会评价人才,该多问“做了什么”而非“头衔是什么”;媒体报道权威,该多些质疑精神,少些盲目追捧。
假院士能行骗多年,根子在“头衔崇拜”的土壤仍在。当“本事”比“帽子”重要,当务实取代虚荣,当查证成为习惯而不是例外,那些靠伪造头衔招摇撞骗的“阮少平”们,才会彻底失去生存空间。
(姚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