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城市更新应有“专精特新”思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街巷、旧厂房、老住宅区圈“新粉”、成“顶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背后,是各地不断推进城市更新的结果。
更新,是为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人民居住品质,从而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在当前注重存量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城市更新被赋予更重要的使命。城市要更新什么、怎么更新?不妨先更新观念,以“专精特新”思维来思考和把握这一问题。
“专”,就是要摸清底数、科学规划。城市更新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脱离实际。要做细做实“城市体检”,摸清“有什么、缺什么”,优先补齐影响城市基本功能的短板弱项,解决好各类影响人民美好生活的“城市病”。同时,也要以长远眼光来考量城市未来发展目标,探索可持续的更新模式,扎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精”,就是要找准切口、精益求精。对群众而言,城市更新可能不是宏大叙事,而是精准切中他们急难愁盼的具体实践。从地下管网改造升级,让群众告别“雨天看海”,到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居民上下楼“一键直达”,再到精心打造“口袋公园”,实现“推门见绿”……从群众需求出发,用“精细针脚”下足“绣花功夫”,才能让美好生活的愿景从“纸面上”落到现实中。现在不少地方将城市边角地和桥下空间等小微闲置地块,打造成供市民休闲、娱乐的“金边银角”,既提升了城市颜值,又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值得推广借鉴。
“特”,就是要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城市是有机生命体,最忌讳“千城一面”。将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相结合,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才能让城市永葆生命力。比如,我省的黎川古城在改造开发过程中,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既延续了“骑楼相连、长廊不断”的格局,留住古城脉络和肌理,又融入非遗展演、创意产业等新业态,让古城焕发新的活力。
“新”,就是创新引领、数智赋能。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决策运行,城市有多“智慧”,市民生活就有多舒心,城市运转就有多高效。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是当下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城市“中枢大脑”的建设,又要留意“神经末梢”的需求,不断丰富应用场景,用智慧手段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城市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场关乎发展的“接力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稳妥有序地推进城市更新,城市发展一定有更好的未来。
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