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大桥颂
塔拉大桥颂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桥”)
作者 练 炼

有这样一座桥,
矗立在遥远的巴尔干半岛,
却常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有这样一座桥,
屹立在黑山共和国的塔拉河谷,
却一直挺立在我中年的心坎上,
有这样一座桥,
从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走出,
径直走向亿万华夏儿女的心中,
从而成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共同记忆。
它就是前南斯拉夫影片《桥》中的桥,
它就是矗立在黑山共和国的塔拉大桥。


走过千山万水,
历经千辛万苦,
我终于走到了年轻的黑山共和国,
走到了著名的杜米托尔国家公园,
走到了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
远远的,我看见了,
塔拉大桥在塔拉河峡谷凌空飞架,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其雄伟壮观,令我无比震撼!
我的心啊,提到了嗓子眼上,
我的心啊,激动不已,
我的心啊,狂喜地跳跃,
就像见到了梦中的情人,
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
我全身心地投入了它的怀抱,
俯身亲吻这英雄的土地,
轻轻触摸着英雄的大桥,
我唏嘘不已,我喟然长叹,
我不禁想起影片中著名的台词,
“史密特,我的望远镜,
是这座桥,就是它”,
“是的,是这座桥,上校先生”。

游击队队长“老虎”
“是的,是这座桥”,
终于见到你啊,我梦中的桥,
万里迢迢,我追随着你,
我的思绪仿佛穿越到了八十多年前,
游击队长“老虎”带领着他的战友,
狄希、扎瓦多尼、曼纳和班比诺,
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难险阻,
最终成功炸毁了大桥,
给予德国法西斯沉重的打击。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
无数的游击队员抛头颅洒热血,
用生命捍卫了南斯拉夫的尊严。

阳光勇敢的班比诺
我一直记得班比诺,
一个阳光的大男孩,
他是那么的阳光,
他奔跑的步伐就像跳舞一样。
德国鬼子围上来了,
班比诺大声哭喊着,
“扎瓦多尼!扎瓦多尼!”
这个令人撕心裂肺的镜头,
让人泪流满面,心痛不已。
扎瓦多尼服从“老虎”的命令,
将炸药扔向班比诺,
不给敌人留下俘虏,
斑比诺在痛苦的喊叫声中,
随着一声爆炸,轰然倒下。
班比诺啊,班比诺,
鲜花是你年轻的笑脸,
山泉是你清脆的歌喉,
你那青春殷红的热血,
已化作大地上奔腾的河流。
每当看到这样的镜头,
我便看一次,哭一次,
有道是,男儿有泪也不轻流啊,
只是未到动情处。
“在座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是啊!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因为,我爱足下这片英雄的土地,
我更爱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自由,
英勇战斗抛头颅洒热血的游击队员。


德军间谍考斯
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
从一开始的,
“我不会允许你们炸毁我的桥,
我发誓我会阻止你。”
到“在桥拱连接的柱子上,
靠左边有两个洞,
把炸药放进那里。”
扎瓦多尼完成了安装炸药的任务,
却在绳索上被击中,摔死在山涧里。
扎瓦多尼啊!扎瓦多尼,
松涛是你杀敌的怒吼,
山岗是你高挺的胸口,
你那闪闪的红星,
已化作天空中明亮的星斗。

工程师亚乌克维奇
工程师化悲痛为力量,
替扎瓦多尼完成了剩下的任务,
亲手启动爆破装置,
炸毁了自己设计的大桥。
这位曾参与桥梁建造的英雄,
最终被德军残忍杀害于桥头。
“啊!朋友,再见,再见,再见,
如果我倒下了在战场,
请你把我的尸体埋葬,
埋在那座美丽的桥旁”。
今天,在桥头的另一边,
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的纪念碑静静矗立,
碑上镌刻着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时期的五星图案,
表明了前南斯拉夫人民对英雄的永远怀念。
当我在巍峨的塔拉大桥沉思的时候,
就想起了这些牺牲的游击队员战友,
他们曾在炮火里冲锋陷阵,
他们曾在沙场上严惩敌寇,
他们曾在山岗上一起唱歌,
他们曾在密林中并肩行走。
他们倒在了消灭法西斯的战场哦!
倒在了那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的,
雄伟的塔拉大桥旁。
游击队员中,最后,
只有老虎、狄希和叶琳娜活着离开了。
“可惜,真是一座好桥。”
是啊!“这真是一座好桥”,
这是电影中“老虎”说的最后一句话,
也是对这座桥最好最深最真的赞美。


如今战争的烟云已经远去,
和平的阳光洒满黑山大地,
这座初建于1940年,重建于1946年,
全长365米桥面离谷底达172米的大桥,
走过了近八十年的辉煌岁月,
依然像当年一样的雄伟坚强挺立。
这座欧洲最深峡谷上的壮丽工程,
宏伟地跨越塔拉河,
连接着黑山的两岸。
它不仅仅是一座桥,
更是那段历史的见证。
是啊!当年,
有多少游击队员在这里英勇战斗,
有多少英雄的故事在这里写就,
有多少不朽的传奇在这里创造。
每当人们经过这座大桥,
都会为英雄们献上一枝美丽的鲜花,
都会回想起那些难忘的激昂的岁月,
和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英雄们。

雄伟壮观的塔拉大桥

当我走在塔拉大桥上,
向远处眺望,我看见,
深秋初冬的峡谷两岸,
真个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就像画家被打翻了的调色板,
把各种颜料泼洒上去了一般,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上上下下,错错落落,
层次分明,色彩斑斓,
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漫山遍岭的红色树木,
掩映着一个一个红顶白墙的小村庄,
不是这里一片赭红,
就是那里一片橙黄。
美的像人间的童话世界一样。
青山绿水,大桥峽谷,白云村庄,
大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羊马,
相得益彰,组成了一幅,
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美丽图画。
壮丽的黑山大地哦!
使人向往令人难忘。

奔腾的塔拉河

当我离开塔拉大桥时,
耳边不禁再次响起那首著名的意大利歌曲,
《啊 !朋友,再见》(Bella ciao)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那天早晨,从梦中醒来。
侵略者闯进了我的家。
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
游击队员,快带我走吧。
我已经不能再忍受……”
这激昂悲壮优美的旋律,
在我的心中又一次响起,
一次次地激起我心中的波澜。
是啊!这首歌不仅是一首电影插曲,
更是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塔拉大桥啊!
你承载着黑山人民的英勇与顽强,
你寄托着我的青春和梦想,
你是反法西斯精神的象征啊,
你是当年鼓舞我前进的力量,
你让我们看到,
在黑暗的岁月里,
人们为了祖国为了自由为了正义,
舍生忘死,宁死不屈,英勇战斗,
能够爆发出多么强大无比的力量。
你是一座桥啊!
但又不仅仅只是一座桥,
你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矗立在热爱和平人们的心上,
激励着人们珍惜生命和平,
勇敢地保卫自己的祖国。


塔拉大桥啊,英雄的桥!
塔拉大桥啊,光荣的桥!
塔拉大桥啊,不朽的桥!
塔拉大桥啊,永恒的桥!
你永永远远矗立在我的心上!
(2024年11月9日晚于黑山共和国首都波德戈里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