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已读功能”,是在拒绝什么

2025-04-11 06:27 阅读
北京日报

 

微信会推出“已读”功能吗?最近几天,这一话题再上热搜,引发不少讨论。对此,腾讯方面回应:不会提供这个功能,并且“以后也不会”。听闻此言,不少网友长舒一口气。

人们何以对“已读功能”如此在意?目前,国内外不少社交工具都推出了类似功能,这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等待回复的时间成本。然而,这也让信息收受方的状态暴露在发送者面前。倘若当时没有考虑好如何回复,或者压根儿不想回复呢?不少“打工人”吐槽,老板深夜派单并获悉你“已读”,这活儿是不是得立马干?半熟不熟的“好友”发信息“唠嗑”“借钱”,这天你聊不聊?即便最终扛住了,没有对现实生活节奏造成影响,但纠结与内耗也可想而知。

拒绝“已读功能”,其实是在拒绝“社交负累”。如今,线上社交在社会交往中占据重要份额。各类工具推陈出新,既便利了人际沟通,也花费了大量时间。群聊打卡的任务、微商卖货的广告、投票集赞的请求,一个接一个;各类短视频、公众号消息,一条接一条……通讯录里动辄几百个好友,真正交心的交流没多少,线上应酬的“迎来送往”,让人不胜烦扰,专注力与耐心也被严重稀释,甚至大有“绑架”生活之势。

事实上,这些年人们对“社交过载”的倦怠心理滋生。从2亿用户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到“批量删除好友”功能受捧,从呼吁保护离线权到年轻人换回“老年机”“功能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数字戒断”。某种程度上,此番拒绝“已读”也并无二致,都是人们渴望从繁杂关系中抽离的直观表达。面对信息“围城”,大家不愿意被裹挟,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说“不”,以捍卫自己的安全感和隐私权。

当社交工具侵入工作生活的每个细节、每一分钟,负面效应逐渐凸显。毕竟技术无论怎么发展,其不可偏离的原则都是“物为人役”。如何令其始终成为自由的延伸而非生活的束缚,解法或许有很多,但“克制”应该成为关键词。无论设计者还是用户,从功能设计到使用习惯,尽可能减少工具对个体的支配和限制,才能有望达致人与科技互动的最佳模式。

数字时代,从来不是只有“数字”。找到与技术互动的平衡点,不断磨合出一个相互匹配的文化、伦理和制度,有赖各方且行且探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