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为公灼有荣——记全国道德模范甘公荣
5月20日,坐在G894高铁上,甘公荣拿着母亲龚全珍手捧全国道德模范证书的照片,端详许久,思绪万千。照片中,龚全珍笑意盈盈;座位上,甘公荣眼泪汪汪。
从莲花到北京,行程1660余公里。
2013年9月,将军农民甘祖昌的遗孀龚全珍跨越山海来到首都,接受全国道德模范表彰。从此,“老阿姨”一举成名天下知;
2025年5月,龚全珍之女甘公荣,沿着母亲的足迹,进京受领全国道德模范的殊荣。
两代载誉,蔚为奇景。母女同为全国道德模范的背后,是一脉家风的传承,是一腔赤诚的映照,是大道为公的投射。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最美巾帼奋斗者”……对于66岁的莲花县工商银行退休职工甘公荣来说,这些“国字号”奖励,不仅是她个人奋发有为的成长印记,更是父母甘祖昌龚全珍言传身教的累累硕果。
没有特权的革命后代
甘祖昌告诫子女,“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红军的架子”。
尽管是革命后代,甘公荣从小到大却并没有得过什么实惠,反倒是多了重重约束。无论是在乡村务农,还是做电影放映员,甚至是最后成为莲花县工商银行的储蓄员,甘公荣总是刻意回避自己是将军之后的事实,一直与世无争、默默奉献。2001年,全国金融系统改制,她所在的单位顺应时势,计划精简岗位。作为老革命后代,又有一系列荣誉傍身,很多同事认为,怎么轮也轮不到甘公荣。但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为了不让组织为难,更为了支持改革,她主动要求“内退”。甘公荣郑重地说:“如果大家都不带头,都不做出牺牲,国家的政策就没办法推行,大家的利益就会受损。”
在甘祖昌的眼里,自己的后代不能凭借自己的地位有任何特殊和特权,而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多做实事,为老百姓多做好事。
甘公荣记得,当年父亲带领大家修水库时,有一名工友被毒蛇咬伤,昏倒在草丛里无人知晓。幸好父亲及时派人找到了他并送往医院抢救,最终他才转危为安。入院时,父亲通知医院,“尽管救人,医药费不用管,这个钱我来出,不要告诉任何人。”当这名工友出院时,惊讶地发现,“别人住院都要付钱,怎么我不用?”直到医护人员道出实情,他才得知是“甘部长”救了自己。
甘祖昌用实际行动告诉甘公荣:帮助别人,不需要计名计利,更不需要回报。后来,她也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她懂了,也这样做了。
承继风骨的“好帮手”
龚全珍经常自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怎能没有追求呢?应彻底清除年老万事休的思想,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奋发图强,走出家门联系群众,为党的事业做点滴工作。”
甘公荣每看一遍母亲在日记里写下的心声,就要感动一回。她知道,这是母亲“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的信念之源。
甘公荣记得,有一年春节,母亲从家里拿了一床羽绒被和被面,并动员亲友捐赠了一些衣物,一起送给当地困难户老胡,还要求对方保密,担心“声张出去不好”。还有一次,为了救助一名叫润娇的女子,母亲把仅有的存款拿了出来,还告诉对方:“钱以后还能有,生命只有一次,救人要紧。”
从“点滴工作”做起是龚全珍践行一生的本色。在龚全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甘公荣顺其自然地承继了母亲的风骨。
2011年,莲花县金城社区成立了“龚全珍工作室”,下设阳光驿站、温馨驿站、帮帮团和志愿者服务队等,在全县广泛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慈善、志愿服务活动。自“龚全珍工作室”成立伊始,甘公荣作为龚全珍的贴心助手,开始奔走在志愿服务一线,如同母亲一样将真情播撒莲花全县城乡。2013年,龚全珍设立了龚全珍爱心基金会,甘公荣便帮母亲管理基金会。在甘公荣的带领下,基金会逐渐发展壮大,惠及当地群众上百人。除了基金会,甘公荣还成立了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发展义工926人。通过这些爱心组织,甘公荣用微行大义点亮了一座城、温暖了一群人。
“母亲有着高尚情操、高贵品格。”甘公荣立志成为像母亲一样的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撒播爱意的“布道者”
好事做了多少桩?从口袋里掏出了多少钱?
曾有媒体习惯性地向甘公荣提问,她平静地回答:“没记录,也不记得了。基金会的每一笔支出都有专人记录,我就没必要记了。”
习惯性地忘记帮过别人的忙,习惯性地要别人忘记自己帮过忙,曾是甘祖昌龚全珍的一贯风格,如今,甘公荣也一样。可他们记得——
甘公荣的儿子金峰记得,早在20世纪90年代,母亲甘公荣就曾长期资助一名贫困学生,每个月给他100元生活费。甘公荣总是记得那名学生的生日,给他送礼物,却记不住自己儿子的生日,气得金峰哭着质问“到底谁是你的亲儿子”。
甘公荣的好友、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会长陈满娇记得,甘公荣经常在上门走访慰问时,总是在计划外帮助别人。无论在哪儿,遇到急难之事,她便会条件反射一般,自掏腰包,直到最后口袋里空荡荡才作罢。2019年,甘公荣在萍乡市人民医院慰问一名基金会的救助对象时,听到一女子正哭诉无钱医治,打算放弃治疗。核实情况后,她当即掏出1万元,并告诉医院,如果后续治疗要用钱,直接找她。此后,甘公荣陆续替这名女子支付了3万多元医药费。
身患重疾的莲花县升坊镇村民刘小惠记得,因为治疗肾病,家里被拖垮了,女儿上学的费用没着落,甘公荣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前前后后共资助了六七万元。
帮助别人时“大手大脚”,甘公荣对待自己却是“缩手缩脚”,去外地宣讲、出差,随手拿个纸袋子、公文包就是“行李箱”;挎包掉皮了、开线了,她都舍不得丢。因为经常开会需要穿正装,她不得不花60元做了两件衬衫。就这两件不透气、容易闷汗的衬衫,她穿了10年。
…………
罗霄山苍翠欲滴,莲江水碧波荡漾。两位情深伉俪,因永葆本色铸就优良家风;一对仁心母女,以竭诚奉献均成当世楷模。岁月无声、后继有人,赓续父母甘祖昌龚全珍的宝贵精神,甘公荣一直在路上,甘于平凡,终于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