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城乡凭啥“圈粉”又“吸金”?

2025-07-23 05:31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原标题:

  城乡巨变满目新

  ——来自江西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线观察

7月10日,航拍下的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园。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蕴蓉摄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黄继妍陈晖报道:破旧老屋圈“新粉”,废弃矿山成“顶流”,闲置地变“聚宝盆”……盛夏时节,“活力中国调研行”媒体采访团走进江西,探寻城乡发展新活力。

  从滕王阁到三宝村、从望仙谷到竹桥村,城乡巨变满目皆新,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新思路、新场景不断涌现,在赣鄱大地上形成了奇妙的共振,不断消除城乡壁垒,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老街巷“醒”了,生活更“新”了

  7月的江西,热情似火。青山绿水间,一场场“更新”悄然铺展。

  漫步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斑驳的窑砖、狭长的里弄,仿佛沉浸在一场千年瓷梦中。“保护式更新”,让老瓷厂再现“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景象,吸引不少当地居民回归,向游客讲述陶阳里的历史。

  距离景德镇市区6公里的陶源谷·三宝旅游度假区,曾经因资源枯竭而衰败,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如今,通过转型发展,村里又热闹起来了,不仅外迁村民纷纷回流,还有不少国内外艺术家慕名而来。近几年,度假区年接待游客约105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达4.3亿元,带动区域旅游就业近2000人。

  昔日凋敝的老街巷“醒”了,变成世外“陶”源。

  “景德镇的更新,不同于早期‘大拆大建’模式,而是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保护,最大化保护原有的风貌地形和风土民情。”南昌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副教授马凯说。

  更新不止于瓷都,更新活力还在山谷间绽放。

  位于上饶市广信区的望仙谷景区曾是花岗岩板材生产基地,5000多人以此谋生,但因长期无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7年,石材产业被叫停,村民没有了收入来源,纷纷外出务工,周边村逐渐空心化。

  “没想到过去冷清的偏远乡镇,如今成了热闹的网红景区。”广信区望仙乡乡长刘键超说,当地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着力开展生态修复,经过10余年的努力,望仙谷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去年,望仙谷接待游客310.3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超15万人次;周边乡镇聚集民宿、农家乐1400余家,当地受益群众超10万人。

  更新的活力,最终要落到民生的幸福感里。

  “得益于滕王阁景区、万寿宫街区的带动,大士院修旧如旧,留住烟火气,九成外地游客吃早餐会选择来这里。”南昌市东湖区滕王阁街办副主任、宣传委员杨邸著说。

  今年元旦,滕王阁景区“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及北扩工程竣工并对外开放,让这个老旧街区变成全国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更新,是为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人民居住品质,从而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从陶阳里到望仙谷,江西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以文旅融合模式聚集人气,把自然禀赋转化成发展动能,让一大批老街巷、老厂区、老旧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十四五”以来,江西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近1.3万个,完成投资额超1.2万亿元。

  产业壮大了,腰包更鼓了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虽然挣得不如在外地多,但在家里做事花销少,存款反而增加了。”鹰潭市余江区锦江镇前进村村民林冬明分享着返乡就业的幸福。

  这一变化,源于当地农地入市改革,将“闲散地”变成“聚宝盆”。

  “我们将入市土地收入的七成用于发展小型公益性事业,剩余三成用于差异化分配,参与的村民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前进村党支部书记陈利斌说。

  土地承载产业,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又创造更多的机会。

  在余江区的另一头,传统的眼镜产业,正以科技为翼,破局传统制造瓶颈,开启产业新纪元。

  “这款眼镜采用了先进的衍射光波导成像技术,在透明镜片上呈现虚拟界面,同时不影响用户的正常视线。”7月10日,在余江眼镜产业园的Rokid(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旗舰店内,创始人祝铭明正在介绍公司最新研发的“AI+AR”智能眼镜。

  从外观上看,这款眼镜与普通眼镜别无二致,戴上它,眼前便出现虚拟显示屏,用手轻触镜架就能操作菜单。

  当传统镜片邂逅AI算法,一个融合科技创新与传统制造的新赛道正加速铺展。“目前,智能眼镜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将会是一个万亿元级的产业。”对于智能眼镜的未来发展,祝铭明信心满满。

  发展产业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让乡村的优势资源转变为市场需求的产品。

  在江西圣农食品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生产线高速运转,机械臂一刻不停地将速冻后的白羽肉鸡熟食产品打包装箱。

  2022年,“圣泽901”父母代种鸡雏“状元白”在资溪县举办首发仪式,打破了白羽肉鸡种源“卡脖子”局面。

  依托白羽肉鸡省级优势特色产业地位,资溪县深入实施农业“百亿产业、十亿企业”龙头引领工程,发挥江西圣农龙头作用,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项目投产落地,创造就业岗位5000余个,务工农民月均增收6000元以上。

  产业创新,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和业态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产业升级,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空心村”火了,古村落“活”了

  在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的水岚洲湿地,不时有鹭鸟在林间展翅飞过。村民朱珠说:“现在经常能看见外国友人来村里看鸟。”

  曾经,湖陂村25%的房屋空置,年轻人纷纷外流,只留下老人与破败老屋;如今,却成为江西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了攒足人气,湖陂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精心规划了“水岚十景”,打造观鸟摄影文旅IP。同时,村里启动“招引新村民、培育新农人、发展新业态”三新计划,吸引20多户创业者入驻,既盘活了资源,又带来了人气。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70万元,较2016年猛增14倍。

  从“空心村”到“网红村”,湖陂村活力满满,正在琢磨如何让“网红”变“长红”。

  十几年前,德兴市新岗山镇体泉村,也是个“空心村”。如今,这座2800多人的村庄,活跃着1500多家网店,形成了一个以布艺个性化定制为特色的“村级产业园”,年销售额达2.5亿元。

  “体泉村布艺产业做大做强,得益于当地村民积极返乡创业,从浙江带回了技术和理念。”新岗山镇镇长杨之昱说,布艺产业直接带动了1000多名村民就业。他还告诉记者,横峰县建成物流转运中心后,新岗山镇的快递集中发送至横峰县中转,不仅分拣效率提高了20%,还降低了40%的物流成本,构建起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有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活”起来。

  “现在村子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游客多了,村民日子越过越好。”6年前,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村民余凯青返回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10多万元。

  这座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古村落,正在焕发“新生”。

  为保存好这些古建筑,留住村民的乡愁,竹桥村将村民的老屋托管给村委会,由村委会维修、管理老房子,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将一些新业态引入古村落。

  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的竹桥村名气逐渐打响,拓宽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渠道。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村里就会有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2024年,竹桥村接待游客51.43万人次,带动农户增收300余万元。

  在江西,不少村落因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青壮年大量外迁,导致村庄空心化进一步加剧,这也是乡村振兴道路上需要破解的困境之一。

  “一方面要吸引外地创客过来,另一方面要思考如何将村里的人留住。除了打感情牌以外,更多的是要让村民得到实惠,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马凯说。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释放内需潜能之所在。从城乡面貌的焕新,到产业对城乡就业的带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乡村变成实现梦想的新舞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