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公职人员兼职送外卖,一份关于生活的诚实答卷
最近,四川遂宁的公职人员孙先生,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的事件在网络发酵后,评论区像炸开了锅。有人说“体制内的人还缺这点钱”,也有人赞“靠双手挣钱,比某些浑水摸鱼的强”。其实这事一点也不复杂,剥去那层“公职”外衣,分明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勤恳剪影:下班3小时,日赚百元,为生活添砖加瓦。
其实,孙先生故事的动人处,恰在于那份不矫饰的实在。送外卖如“打游戏做任务”,夜风里穿行的电动车载着日子的分量,何尝不是无数普通人的日常?写字楼白领下班化身网约车司机,讲台边的教师周末支起小摊,都在时间的缝隙里,用汗水挣取一份踏实的“加餐”。
公职人员的“第二职业”,悄然传递着更真实的民生温度。有人跑代驾,有人开网约车,这些接地气的选择,悄然击碎着“体制内”的刻板标签。他们并非活在文件里的符号,而是背负房贷、计算学费的普通人。
评判兼职合宜与否,其实很简单:本职是否尽责,纪律红线是否触碰。“挂证取酬”“有偿中介”等歪路自该严堵,但送外卖、开网约车这类“体力搬砖”,只要规矩守好,社会何妨多一些包容?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能否从事副业?此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公职人员开展副业需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相关规定,并结合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副业性质综合判定。
孙先生在单位下发公职人员可以做副业的相关通知后,便主动向单位提交“从事副业”的相关申请。在规定范围内,行可行之事,靠体力赚取报酬,孙先生这份“第二职业”中,藏着真实的民生温度。
有人质疑,公职铁饭碗端得稳,为何还要“没苦硬吃”?也有人揣测,能搞副业,是不是上班太闲?这些想法,多少源于对公职人员群体的单一想象。孙先生是消防员转业,身体素质过硬。他坦言“回家刷短视频不如出来跑单”,这份将辛劳转化为充实的选择,岂不比“躺平”更有活力?
面对议论,孙先生淡然回应:“没觉得掉面子,都是服务行业。”公职人员本就不是云端之上的特殊存在,而是人民公仆。能坦然放下“身份包袱”,视办公室处理政务与街头递送热饭同为服务人民,这种质朴的职业观,胜过万千口号。
公众何妨也以平常心看待?公职人员不应该被神化为不食烟火的“圣人”。只要主业不懈、红线不碰,他们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应当被理解。真正该聚焦的,不是他们下班后做了什么,而是上班时是否尽职,是否将群众需求放在心头。
当体制内的身影融入市井烟火,这画面本身就是一份关于生活的诚实答卷。
(李 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