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坚决抵制“抗战神剧”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直指近期部分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剧“神剧化”,并重申审核要求: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要落实监督责任,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14年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惨重代价写就的悲壮史诗。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男女老少同仇敌忾,母亲送儿赴疆场,妻子送郎上战场,亿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才换来最终的伟大胜利。那些把武侠、穿越、恋爱、偶像等违和元素硬塞进抗战剧的行为,不仅消解了历史的严肃性与残酷性,更是对先辈牺牲和奉献精神的亵渎。
历史不容消费,更不可娱乐。当抗战历史被刻意淡化、随意改写甚至恶意扭曲,民族的集体记忆便会出现裂痕。抗日题材剧肩负着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使命,创作者必须以敬畏之心对待这段历史,真实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波澜壮阔,生动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唯有如此,才能深化观众的历史认知,厚植民族情感,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胜利的果实浸透血泪,历史的容颜不容篡改。影视剧创作固然需要艺术夸张的点缀,但绝不能成为扭曲历史、背离事实的借口。若为博眼球、追收视,便脑洞大开地堆砌雷人场景、编织荒诞剧情、神化或俗化抗日英雄,将抗战剧异化为搞笑剧、言情剧、玄幻剧,这种对历史的消费与娱乐,最终只会被观众唾弃,被时代淘汰。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抗战题材作品理应成为传播红色文化、重现峥嵘历史的重要载体。创作者唯有尊重血火铸就的史实,敬畏许身报国的英烈,守护血肉凝成的历史丰碑,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担起传承民族精神的使命。在历史原型与艺术表达之间找到精准切点,在观众审美与价值传播之间架起通畅桥梁,方能创作出直抵人心的精品力作。
让抗战记忆成为照亮当下的精神火炬,既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唯有如此,方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续写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
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