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县邮递员邹悦林的36年坚守

2025-08-04 08:27 阅读
大江新闻-江南都市报原创

  车轮碾过岁月,在江西省奉新县柳溪乡蜿蜒的山路上,邹悦林的身影已定格36年。自1989年穿上“邮电绿”,他用78万公里行程、55万余件零延误邮件,在102平方千米的山区邮路上,书写着对家乡的深情与坚守,成为5000余名乡亲最信赖的“活纽带”,多次荣获“县优秀投递员”等称号。

邹悦林给学生送录取通知书。

  从“代班援手”到“终身守望”

  柳溪乡是典型的纯山区乡镇,村落像散落的星辰分布在群山之间,崎岖山路盘绕其间,不仅行路艰难,往来里程也格外漫长。1989年,20岁的邹悦林在柳溪治安巡逻队工作,因牵挂年迈父母放弃外地机会。乡邮局老投递员受伤,熟悉路况的他临时代班,却在与乡亲的相处中爱上这份工作。“山里路难走,别人不愿来,我是本地人,熟!”一句承诺,让他在邮路上坚守至今。

  最初靠二手自行车“碾”路,柳溪乡8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像散落在群山的珍珠,最远村落距邮局20多公里,全是盘山路,单程要走2个多小时山路,他却从未抱怨。他每天骑行70公里,这些年来,他骑坏了4辆自行车、2辆两轮摩托车,20多个邮包被磨破边角,妥投率达100%。

  夏天路烫如烙铁,冬天雪没膝盖,摔倒成常态,可他膝盖的伤疤与“零差错”成绩,都是对乡亲的郑重承诺。如今开着邮车,他脑子里的“活地图”却愈发清晰,哪个弯道易滑、哪户需留意,都了然于胸,还常给新同事传授经验:“路走十年,就长在心里了。”

  把每件邮件都当成心头事

  邹悦林对工作有种“轴”劲,把邮件看得比啥都重。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暴雨天,邹悦林为送一封加急家书电报,徒步十几公里,蹚过齐膝的泥水。当收件人打开门时,只见他浑身湿透,怀中的电报却被塑料袋裹得滴水未沾。返程后,他高烧不退,却笑着说:“家书抵万金,可不能耽误。”

  这份执拗还藏在与时俱进的担当里。2018年,他建了280人的“柳溪邮政群”,帮出行不便的乡亲捎带物品,一年近千件。“我多跑一步,乡亲少走十里路。”他总这样说。无论是早年转送加急电报为商户串起供需网,还是如今在群里回应各种需求,他始终守着“邮政老传统不能丢”的初心。

  对山里学子来说,高校录取通知书是承载梦想的“金钥匙”。有次一封录取通知书的收件人姓名写错个字,邹悦林拿着通知书在村里挨家挨户打听,从清晨找到日暮,终于在晒谷场找到正帮忙干活的考生,把这份“走出大山的希望”稳稳递到孩子手中。

  从“送信人”到乡亲的“暖心桥”

  邹悦林的邮包,装的不只是邮件,更盛满了对乡亲的惦念。在港尾村,60多岁的谢由学老人种的蔬菜常常难以外销,邹悦林便每天绕路5公里,坚持18年帮老人把菜送到乡政府食堂,累计行程超过3万公里,实实在在为老人增加了收入。骑摩托车送件时,遇到三高老人、摔伤腿脚的村民或是高烧病人,他总会主动载他们去当地卫生院就诊。刘爷爷需要定期拿药,他得知后主动揽下这活儿,十几年如一日准时送达,成了乡亲口中的“移动药箱”。刘爷爷常说:“药快吃完时,老邹的摩托声就来了。”

  早年通信不畅时,他帮去中国台湾的柳溪人传递书信20多年,助力一位80岁老人实现了返乡团聚的心愿;还为毛竹山货商户传送订单电报,带动30余户乡亲增收。2023年夏天,他在投递途中捡到3000元现金,当即送到派出所,面对失主的感谢,只留下朴实的一句话:“不是自己的钱,拿着不踏实。”这点点滴滴的善举,让他成了山路上最值得信赖的人。

  如今邹悦林已近退休,却仍每天跑遍各村,骑坏的车、磨破的包都是岁月的见证。“守着这片山,看着乡亲笑脸,就踏实。”他说要干到走不动为止。晨雾中他的身影渐远,脚下的不仅是一条邮路,更是一首用一生书写的家乡恋歌。

  文/图 李洋 周璞 皮婉婷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