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的青团、菊花形馓子……你的“清明味道”是什么?
许多寒食节的时令美食通过清明节保留下来,传承至今,并不断创新,其意义已经远超美食本身,承载的是文化味觉的集体记忆,也是舌尖上的浓浓乡愁。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在江南,清明时节吃上一口绿油油的青团,是当地的街坊四邻们不可或缺的一种味道。上午十点,您看这里已经排起了长队,不少人也是从外地赶过来,就是为了这一口独特的味道。老板,我要一个豆沙和蛋黄肉松的。
每年清明,江苏昆山的青团老字号文魁斋就会门庭若市、长队延绵,和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交织成一幅生动的江南清明图景。
文魁斋的青团制作已经传到第四代,成为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梅亚琴做了二十几年青团,她坚持原料手作,为的就是还原小时候的味道。
江苏省级非遗青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梅亚琴:我们青团用的是浆麦草,这边俗称野小麦,它的清香跟艾草的不一样,这个是我们爷爷那一辈研究出来的。清明了,每天卖将近有4万多个。
浙江金华人汪丽娟正在做的青团,在当地叫作清明粿。如果说青团是素颜示人,那这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里的清明粿,可以说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桃花、燕子等春天元素的雕花栩栩如生,一下子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心。
金华市民 徐帆:一看造型这么好看,就感觉非常有食欲,咬下去也是满满的艾草香。我每年都过来买,不光是自己吃,还送给亲戚朋友,他们都说吃了这个清明粿就是情绪价值拉满。
金华市婺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粿”代表性传承人 汪丽娟:以前清明节,经常会和奶奶、外婆一起摘艾草做“清明粿”,我的手艺也是她们那里学来的,现在她们不在了,我还是会时常还会回忆起那个温馨的画面。清明粿它不仅是一种时令美食,更是一种思念的延续。
在江苏淮安,当地家喻户晓的油炸面食——馓子,最早也是一种清明寒食,古时称为寒具,用于寒食节禁火时代餐。
淮安区开放大学教授 淮安市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徐爱明:唐宋时期,淮安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馓子的制作工艺随着移民和商贸活动传入到了淮安并逐渐本土化。到了明清时期,淮安成为漕运枢纽,馓子因为它酥脆便携、耐于储存的特点,成了运河船工、商旅行人、居家市民的常见干粮。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清明时节,走进江苏淮安的河下古镇,能够听到噼里啪啦的油炸声此起彼伏,这一条街上有好几家茶馓店,在街口的这家岳家茶馓,如今不仅有飘香的美食,创新复原的菊花形和扇子形馓子,成为游客们南来北往的打卡点。
因为与茶同食,馓子又被称为茶馓。61岁的岳云飞是江苏省级非遗“淮安茶馓”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只见他用长竹签挑起面条,快速飞舞缠绕,放入沸腾的油锅,不到一分钟,茶馓就如金线绕成,环环相连。这个技艺,岳云飞已经练了40多年。
如今,在坚守父辈技艺精髓的基础上,岳云飞的儿子也在创新推动老字号转型升级,不仅创立了标准化的现代工厂,更针对年轻群体消费需求,研发新口味、小包装茶馓,并通过直播实现销量破圈,展现出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