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民兵展新貌——走近江西民兵群体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芳报道:民兵是国防体系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江西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平时扎根基层服务民生,急时冲锋一线抢险救灾,战时扛枪卫国保家安宁。新时代的江西民兵,正以“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使命担当,在防汛抢险、生态保护、国防教育等不同“战场”上,书写着忠诚与奉献。
科技赋能战斗力的“转型先锋”
眼下,正进入防汛关键期,我省多地组织基干民兵开展防汛抢险应急演练。5月23日,永丰县赣江堤坝上旌旗猎猎,一场模拟河道水位超警,堤坝出现管涌、漫溢的防汛应急演练正在紧张进行。
防汛演练冲锋舟编队航行。 图片来自吉安军分区
汤晖带领民兵在训练夜间盲操能力。图片来自吉安军分区
“报告!河道水位超警,堤坝出现管涌,请求支援。”“无人机升空侦察!智能监测系统启动!”随着民兵应急连连长汤晖一声令下,霎时间,数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回传数据,智能救生投放系统精准抛投……为抢险救援争分夺秒。这支装备着“智慧大脑”的民兵队伍,正以科技之力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过去靠人力扛沙袋,现在用科技抢时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汤晖退伍后接续扛枪,主动加入民兵队伍,冲锋在防汛救灾一线。当兵的经历,让汤晖深知科技对战斗力的重塑作用。
“我们只有把新装备练熟、把新本领练精,才能在洪水面前跑赢时间,让群众安心。”汤晖说。为了让科技真正转化为战斗力,汤晖带头钻研智能监测、无人机操作等技能,创办“微课堂”带队伍集体充电。为了锤炼抗洪抢险时低能见度下的“盲操”能力,他主动带领民兵利用夜间开展训练。
“现在这套智能监测系统,能通过光谱分析提前40分钟预警管涌隐患。”汤晖指着屏幕上跳动预警信息,言语中满是自豪。在他的带领下,永丰县已经有10多名民兵成长为精通无人机操作、智能设备使用的“多面手”。
“科技防汛之路始于扎实的训练与实战经验。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为翼,完备救援设施、完善救援体系,锻造出一支支不怕艰险、迎难而上的‘防汛尖兵’。”永丰县人武部政委肖昊的话语掷地有声,折射出江西民兵向专业化、智能化转型的坚定步伐。
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卫士”
石钟山下,长江与广阔的鄱阳湖在这里相遇,形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生态画卷。
“5月是江豚幼崽哺育的关键时候,水位低对刚出生的小江豚威胁大,咱们巡护时要格外留意。”一艘悬挂着“长江江豚拯救行动”旗帜的巡护船,缓缓行驶在鄱阳湖湖口段水域。船上,民兵沈桃初正给队员们交代巡护重点。
民兵沈桃初正给队员们交代巡护重点。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福清
由民兵组成的江豚巡护队正在巡护。 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福清
这片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水域,因江面开阔、水流平稳,是江豚常出没的地方,常年有一支由民兵组成的江豚巡护队驻守。退役军人沈桃初,就是其中一位。脱下军装时,他带走了“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穿上迷彩服后,他在长江生态保护战场续写军人担当。
为守护“一江碧水”,助力江西打造长江“最美岸线”,省军区积极组织民兵全力支援驻地生态文明建设,投身长江生态保护。
这支身着迷彩的“生态卫士”队伍,成员构成多元。除了像沈桃初这样的退役军人,还有许多曾是长江禁渔后上岸的渔民。他们将对故土的深厚感情,化作了守护这片水域的强大力量。每天,民兵们在水面和岸边展开巡查工作。日常任务包括巡查防洪设施、劝阻垂钓、清理垃圾等,而当遇到拆除非法渔网、救治江豚等紧急任务时,他们也总是迅速响应,全力以赴。
2023年初春,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两头江豚被困在松门山水域。接到渔政部门的求助后,沈桃初带着队员们立刻出发。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他们成功将江豚转移到湖口县南北港的暂养基地。这次救援行动,成为队员们心中最难忘的记忆。
除了巡护,沈桃初还有个身份——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的科普志愿者。“小朋友来到保护基地后,总会问我们,有没有江豚呀,想见见江豚,让我们讲讲江豚的一些故事。”沈桃初说,他总是趁机给孩子们讲生态文化、湿地和江豚保护等知识,在孩子心中埋下保护江豚、保护生物的种子。
国防教育薪火相传
平时当先锋,战时打头阵,是江西民兵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随着民兵职能使命的调整,越来越多会组训、善管理、能带兵的退役军人加入到民兵队伍,在另一个战场践行自己的入伍初心。
5月下旬,一场实战背景下的战伤救护综合演练在南城县民兵训练基地展开,参加演练的是来自抚州市各县(市、区)的民兵。“卧姿据枪时,肘部要抵实地面……”抚州市东乡区退役军人李震峰带领的分队位列其中。
民兵李震峰组织班组战术行动。摄影|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翰林
虽然脱下军装,但使命从未改变。退役后,李震峰主动加入民兵队伍,如今正以民兵教练员的身份,在新的“战场”上续写着军人的使命担当。
“刚加入时对民兵的职责并不是很了解,只觉得退伍后还能穿上迷彩服,也不错,后来才知道民兵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李震峰回忆起对民兵队伍的认知转变。
民兵队伍的特殊性,让李震峰深刻体会到“专业”二字的分量。在参与社会救援组织联训时,他发现许多来自社会救援组织的民兵,在救援中展现出精湛的 技巧。
从此,他主动向蓝盾救援队、蓝豹救援队队员请教救援知识,从零开始学习无人机操作、绳索打结等技能。如今的他,不仅精通单兵战术,更熟练掌握战伤救护、应急通信等多领域技能。
每年高中新生军训,是李震峰最看重的“国防课堂”。2022年,他在带训时发现,班上有几个男生对军事知识格外感兴趣。“我就给他们讲部队的故事,带他们练习战术动作,没想到真的埋下了种子。”今年3月征兵季,李震峰发现当年带训的班级里,有两名男生毅然报名参军。送兵那天看着身着军装的年轻面孔,李震峰感慨地说:“这是老兵最骄傲的时刻。”
更让他欣慰的是,经他手送进部队的兵员,退役后又主动加入民兵队伍。这几年,东乡区已有20余名退役军人加入民兵队伍,他们带着部队所学的专业技能,转换民兵岗位,成为应急应战的骨干力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国防建设的接力棒永远有人接。”李震峰说。
从防汛大堤的科技竞速,到绿水青山的生态守护,再到国防教育的薪火相传,江西民兵用“红色基因”铸魂、以“科技赋能”强体、凭“使命担当”塑形,在服务地方发展与筑牢国防屏障的双重战场上,书写着忠诚答卷。